我是鲍工,一名深耕于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多年的工程师。一直以来,都怀揣着对技术创新的热忱,渴望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。这些年,我见证了行业里无数次的技术革新,也亲身参与了许多项目的研发与推进。但谁能想到,一次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,竟让我让我登上了央视的舞台?
2022年,一个看似普通的客户需求,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。客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—— 实现葛洲坝门机的 “无人化”“全智能化”。听到这个想法的瞬间,我脑海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,可随之而来的,是数不清的疑问和迷茫。
那时候,全智能化门机对我们团队来说,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。什么是全智能化?要达到什么程度?该从哪里开始?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,把我们的思绪缠得死死的。但心里有个声音在说:“这是一个机会,能把想法变为实现的机会。” 尽管对“门机智能化”整体轮廓还不清晰,可我已经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出它未来的样子:全场景 “无人化”,只要调度一个指令,设备就能在整体设计框架下,自主感知规划运算判断有序运行。
联络会上鲍工做汇报但实现这个梦想谈何容易。我们不仅要说服自己,还要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无数的质疑。有人说:“这根本不可能实现,就是天方夜谭。” 也有人质疑:“你们有这个技术实力吗?别浪费时间和资源了。” 面对这些质疑,我心里也有过一丝动摇,但仍有不甘就这样放弃,综合设备运行原理等来说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。既然是有可能,内心告诉自己:“坚决不能放弃,一定要坚持下去。”
单靠头脑中的简单概念和理念远远不够,我们必须要有可行的技术方案。我们了解到港口行业码头的桥吊操控、堆场作业和水平运输等环节基本上无需工人现场操作,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。但港口与电站的使用环境与作业工况完全不同,决定了自动化的技术无法通用。我们需弄清楚设备实际所使用环境条件,根据实际采集调研分析报告进行研究可实现程度及成本预算。好在这些年在各项目现场积累的经验,让我们对设备性能和工况非常熟悉,我们结合使用场景与流程,一点点梳理,慢慢地,那个模糊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起来。
微特工程师们在项目现场
接下来的日子,团队成员们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一头扎进了研究中。有人负责数据采集,整日奔波在项目现场,收集最真实准确的数据;有人专注于算法分析,在项目现场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推演运算;还有人承担起与外部专家沟通交流的重任,汲取各方的宝贵意见。大家分工明确,却又紧密协作,每天的讨论会上,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,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。项目现场,大家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,汗水湿透了衣服,可没人有半句怨言。这个过程痛苦又煎熬,从无到有,太多的不确定。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项目的走向,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失败。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,团队成员彼此鼓励、相互支持,既然无法避免这些困难,那就携手直面它们。遇到问题就共同解决问题,一次不行就两次,两次不行就无数次。经过半年的实地调研,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成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点,完成了第一份报告。我们用详实的数据证明:智能门机不是天方夜谭。报告得到了内部以及外部专家一致的认可,项目正式通过。
葛洲坝智能门机项目工程师大合照
2024年4月,智能门机第一次下水,门机无人化全过程测试成功,实现了全场景 “无人化”“全智能化” !!!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。这一刻,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,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掌声。同年11 月,这份努力和成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。葛洲坝智能门机被央视多次报道,相关新闻在黄金时段播出,画面里,智能门机精准作业,高效运转,展示着科技的力量。而我,也有幸登上了央视。我深知,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,更是整个团队的荣耀。
回顾这段历程,我心中充满了感谢与感恩。感谢客户提出的那个大胆想法,让我们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;感谢团队里每一个成员,在困难面前不离不弃,共同努力;也感谢那些质疑我们的人,是他们的质疑让我们更加坚定,更加努力。人生很长,我们要永远保持信念,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。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,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。因为每一个"不可能",都可能是下一个突破的起点。